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答案及解析

时间:2024-01-29 16:20:49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答案及解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答案及解析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答案及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典出《旧唐书·魏微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意即对照铜镜可以整理好衣帽,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听取他人教训才能明了自身得失对错。

②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古老国家,中华民族很自然会形成记录和反思历史的传统、或者说正是因为善于借鉴历史经验才能成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延续。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和历史意识,不仅创造了多种史书体例,形成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反思经验教训,形成历史反思的文化传统。“以史为鉴”的意识,早在《尚书》论证“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时就出现了,《诗经·大雅·荡》则明确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说法。此后,这一思想沉淀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③“以史为鉴知兴替”,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周易·系辞上》有言:“生生之谓易。”世间万物生生不已,一切皆处于流变之中。变动不居的世界要求人们居安思危、革故鼎新。汉代刘向《说苑》讲:“故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没有哪个朝代仅通过安于现状就能保持永续不衰,贤明与否决定着国运或安昌或危亡。明知不愿走向危亡却不采取可以安昌的方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类似的告诫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荀子·成相》问“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晋葛洪《抱朴子》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唐房玄龄等人《晋书》讲“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显而易见,“以史为鉴”首先强调从前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换言之,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功成名就之时更要防患于未然。对于国家而言,太平盛世并不必然长存,越处盛世越要警惕潜在危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④“以史为鉴知兴替”,要求我们具备务实精神。以史为鉴是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借鉴,要解决的也是真实的现实问题,它针对的是理论教条和抽象空谈。明清二朝更替之际,儒家学者在震惊之余做出深刻反思,意识到理学不务实际、空谈心性致使明朝衰败灭亡。顾炎武《日知录》有言:“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空谈误国,古今皆然,因此学术要“经世致用”。这即清代实学之用意。真正的学术应源于生活并助推生活,因此章学诚主张“言性命者必究于史”,史学所以能够经世乃在于其“非空言著述也”,而是“切合当时人事”。清代实学“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表明,可为世人明鉴的历史一定是修己安人、治国安邦的务实之学。后人以史为鉴更要避免教条僵化和高谈宏论,而应以务实精神应对现实问题。

⑤“以史为鉴知兴替”,更要明白未来指向。“以史为鉴”意味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把握社会发展大势,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答:“商朝继承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继承周朝的某个朝代,即使在一百代以后,它的礼仪制度也是可以依此类推而知道的。”明了兴替损益的规律,甚至可以放眼百世之久。这就是说读史可使人明智,鉴往可预知未来。但预知未来并非目的,未来的意义在于当下。既然历史规律已经提示社会走向,人可以反思社会走向和当下利弊,这就使未来视角具有了批判现实的意义。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正是这种以未来视角反思当下的历史意识使黄宗羲看到君主专制的`弊病,指出应“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深刻的民主理念和公仆意识在两百多年后引起梁启超等人的重视,成为戊变法的重要思想武器之一。以未来视角反思现实生活,根据历史经验推动现实走向合理,这才是“以史为鉴知兴替”的深意所在。

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也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应有的历史凝思。正是因为勇于解放思想、敢于革故鼎新,中国才能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少,当前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改革发展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我们要从历史与实践的经验中不断汲取智慧,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1.结合全文内容,具体来说,“以史为鉴知兴替”蕴含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1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3.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1.①忧患意识(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②务实精神(或“避免教条僵化和高谈宏论,而应以务实精神应对现实问题。”);

③未来指向(或“以未来视角反思现实生活,根据历史经验推动现实走向合理”)。

12.①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籍出处并加以阐释;

②开篇直接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起下文的论述。

③从唐太宗感叹魏徵谈起,引用典籍,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3.①首先,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籍出处并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②接着,阐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③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内涵;

④最后,总结论点,回到现实,我们要从历史与实践的经验中不断汲取智慧,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解析】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结合“第③段‘以史为鉴知兴替’,首先要求我们具备忧患意识。”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具备忧患意识;结合“第④段‘以史为鉴知兴替’,要求我们具备务实精神。”可以概括出:我们要具备务实精神;结合“第⑤段‘以史为鉴知兴替’,更要明白未来指向。”可以概括出:我们要明白未来指向。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识记议论文开头的一般作用:引出文章的话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本文分析。首句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籍出处(《旧唐书·魏微传》)并加以阐释;从唐太宗感叹魏徵谈起,引用典籍,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直接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起下文的论述。

【13题详解】

要求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连接词写出思路即可。如本文:首先提出论点首先,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典籍出处并加以阐释,引出论点;接着,阐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然后,从忧患意识、务实精神、未来指向等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内涵;最后,总结论点,回到现实,我们要从历史与实践的经验中不断汲取智慧,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答案及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先力国学网 www.dqwx168.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