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高山流水出自于哪个典故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导读:甄嬛历史上的原型为孝圣宪皇后雍正帝妃,乾隆帝生母,钮祜禄氏的人生跨越康雍乾三朝,做太后的四十二年更是国家全盛时期,享尽荣华富贵。
甄嬛,即孝圣宪皇后,雍正帝妃,乾隆帝生母,钮祜禄氏的人生跨越康雍乾三朝,做太后的四十二年更是国家全盛时期,不但享尽荣华富贵,更幸运地亲眼看见了自己的玄孙。
1691年生,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的女儿。最初在雍亲王府邸为妾,号格格,为低阶侍妾。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雍亲王四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生下乾隆后地位未获提升,十余年间皆号格格,也未生下其他皇子。雍正即位初,直接封为熹妃,居景仁宫。地位次于乌喇那拉皇后、年贵妃、齐妃。但后来随着年妃、皇后相继逝世,齐妃之子弘时失帝意,地位日渐升高。1730年,晋封为熹贵妃,为雍正朝后期后宫统摄者。
一次,雍王患时疫,病情严重,几乎丧命,钮枯禄氏侍奉殷勤,煎汤熬药,无不周到。雍王康复后,对其尤有钟爱。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历于雍和宫邸。弘历十二岁时随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枯禄氏更得雍王的恩宠。
雍王登基为雍正帝,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储,将弘历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二十五岁即帝位,根据雍正帝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逝世。其子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以遗命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徽号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同年十一月戊申,乾隆帝追封外祖父凌柱一等承恩公,谥良荣。外高祖额亦腾、外曾祖吴禄追封一等承恩公。
乾隆帝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再加上太后身体一直十分硬朗,也因此乾隆每次出巡,太后都同行。拜谒孝陵,秋猎木兰,同是每年必去的。遇到太后生日,乾隆帝率王公大臣奉觞称庆。
太后的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寿辰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北京城郊万寿山原名瓮山,早在辽时便已经成为皇家园林,明代称“好山园”。1750年4月,在钮钴禄氏六十大寿前一年,乾隆下令在好山园旧址大兴土木,建造“清漪园”(即颐和园),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山前建起为母亲祈福的“大报恩延寿寺”。
乾隆四十二年,一向身康体健的钮祜禄氏已经是八十五岁高龄。正月辛巳,正在圆明园过冬的钮祜禄氏偶感风寒,乾隆闻讯立即从繁亢的政务中抽出身来直奔圆明园长春仙馆看望母亲,侍奉老太太进餐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