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读后感集合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读后感1最近读了几首《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主要感觉古时的男子在描写自己心仪的女生,在赞赏她的美丽时,总是用周围美丽的、美好的景物来描写,而女生在对男生表达自己的爱慕总是说自己的心情,往往在人听得云山雾罩时用一个短句点明了自己的意图。
古时的爱情永远是纯洁的、美好的,但即使中间有父母的阻拦,爱情的力量也总能支持着他们,一根微不足道草就能让七尺男儿为其思绪偏偏,一句深秋墙下相见,就能让一大家闺秀情意连绵。几句词,几句景,轻描淡写地写出了男一女间神秘的情感。封闭社会的爱情你情我愿,无限美好。
当我沉浸在古人的爱河中,不禁又想起现代人的爱情,似乎没有他们的执着。女生同她们一样的忧郁徘徊,但又却是在一段恋情中还在思考着,选择他真的是最好的吗?所以一个人总是会有几段不堪回首的失恋往事。就这点来说,古人面对爱情,普遍来说对待一段感情比我们更要专一更用心。
古人的爱情观与我们的还是有着不同,一个是全心全意的对待,愿意把自己所有的倾其所有毫不保留,一个是两人之间一定还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对于彼此的感情还是会保留,如果让我从中做一选择我还是较倾向于前者。
《诗经》读后感2读过诗经,其中简练精致的句子让我回味良久。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简约唯美的画面,无须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读完,你会感觉妙不可言。
还记得那个驾四马行路的游子,眼含“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吗?游子身带公务在外行役,沿途花鸟纷飞,孤寂的旅途中,眼见此番生机蓬发之景,怕是一分百无聊赖,两分心旷神怡,七分离愁别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继而“驾彼四骆,载骤骎骎”接着行路,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虽然心系家乡亲人,但是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家乡亲人,也许这是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释然,一种畅达。而从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凉的道路上,一架孤单的马车不停的行驶,孤独而旷远。
还有鹿唔鸣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耳熟能详,连曹操也曾引用过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一场安乐其心的宴会,绝对不只是口舌之欲,而是君臣之间的交流望,贤明的君主让群臣心悦诚服,才能化乱为治。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现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唯有听取民意,才能创立太平盛世,独裁专制往往会迎来国家的瓦解毁灭。也许这就是祖先藏于歌谣中流传下来,对我们的告诫和启示吧!
《诗经》读后感3《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最初被称为《诗》,后来又被汉代的读书人改名叫《诗经》、《诗三百》。《诗经》里的内容,也就是歌曲的歌词。《诗经》中的乐歌,主要用途就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娱乐,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后来,《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
读了《诗经》这篇文章,令我感受颇丰。我一看到“诗”这个字,就想到了一个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诗句。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表达了他思念家乡的感情。
从小,我和“诗”就有了不解之缘。妈妈曾经跟我说过,我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教我背诗,当时是为了让我多说话。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诗开始有了兴趣。上了小学之后,我接触和背诵的诗歌更多了。有《水调歌头》、《望天门山》、《马说》、《爱莲说》等各种题材的诗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吕老师刚刚给我们介绍的《木兰诗》了。
《木兰诗》是介绍弱女子花木兰替父亲从军的故事。每每背到“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诗的时候,我就能感受到木兰主动替父亲从军那种孝顺之情,令我很敬佩。但是每每背到“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的时候,我又感到很心酸。我能感受到,木兰一个弱女子去替父亲从军打仗,一定很危险,所以时常想念自己的父母。
每首诗都有它自己的寓意,这正是我对诗感兴趣的地方。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所以我以后还要多读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文化,长大做个有才华的人。
《诗经》读后感4从前的日子过得缓慢,三月嫁娶,七月耕作,九月裁衣……日子就这样悠悠淌进诗里。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整理后交给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太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如此,《诗经》也便流传至今,虽失了旧时的曲调唱法,却也保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字材料,在这样荒芜的冬日给以真挚与温暖。
桃花灼灼盛开的时候,衷心祝福出嫁的女子,说是“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可以想象吗?千年之前的一片春日,就在三月桃花开得最盛的时节,纵使是不相识的人,看到这十里红妆,听到这锣鼓喧天,也从心底寄予最诚挚的祝福——祝福这位美丽的新嫁娘啊,愿你夫家和顺、美满、幸福。穿着绿色衣衫的时候,想到她曾亲自理过,绿色的衣裳黄的里,是你日日夜夜一针一线亲手织来的呀。我们一起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你是样样都合我的心意,如今你却不在了,我空对着这一件衣裳想你,万般愁绪何处得解,何时得解?才有了——“我思古人,曷维其已”、“我思古人,曷维其亡”此番真言,读来实在叫人唏嘘。站上城楼翘首待人的时候,心烦意乱到来来回回踱步。一个女子,面对自己的心上人可以做到这样的等待,可以坦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其中的真情可见一斑……
凡此种种,这一首首短小的乐章,这一份份沉重的情意,全部记录进一本名叫“诗经”的小书里,像是能把心都融化。
《诗经》读后感5《诗经》是民歌,之所以现在这样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除了语言和社会变迁之外,还有诗歌本身发展的因素。每每想读诗经,但每每我又止步于它枯涩难懂的文字。这个国庆节,我开始阅读《诗经》。人与书的邂逅,大抵总是这样,凉爽的天气,泡一杯清茶,轻轻念出书中的句子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于是这枯涩的文字和着杯中迷蒙的水雾,莫名便叫人心安。这卷叫做《诗经》的古书,其实却不是诗,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们,哼过吟过唱过的民歌,犹如带着晨露的桃花,无比质朴却又凄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衬着你明艳的脸庞,盈盈地笑。孔子亦被这句子打动过吧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也许是古代社会没有当今世界纷乱复杂,也许是古人心中有一丝的纯美,仿佛什么也无须遮掩,没有粉饰,没有忸怩,没有故作姿态……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颗颗袒荡于天地之间的赤子之心,可以帮助你寻回那个还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和伤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纯洁、甜美地微笑着。
读着这些深涩难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听 ……此处隐藏2260个字……,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读后感11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文化犹如滚滚黄河,川流不息,而《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源了。
老师、爸妈都这样对我说:“五年级了,你差不多要认识文言文了,探索、体会古人的思想了。”刚寒假,外公就领着我去新华书店,请来了她——中国文化之源《诗经》。
敞开书页,粗阅一番,倒觉得文言文並不那么单调、乏味、古板、难懂。它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魅力却是那么无穷。虽然书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觉得:毎个人必须自个儿去品读、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别样的解释。
或许,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 ;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词;就是突然发现,凸现在明星歌里、网络语中的成语出处;就是低语细声的“卫风” 、“王风” 、“大雅” 、“小雅” 的《诗经》格调;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静好。”的古人含情脉脉的情感;就是赋比兴的手法、风雅颂的国风……简直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诗经》中,小雅调里的《黄鸟》是我最喜欢的诗韵,诗人述写黄鸟二次:头一次用直铺笔法劝黄鸟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粮,让它飞回故乡问候亲人;其次借黄鸟处境比喻自己在异乡的遭遇,抒发一位异乡人不能在当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发出的怨恨,和思念故乡的心情。
细细品读《诗经》,书有散发出不仅思乡之情、爱慕之情、望子成龙、还有描写国政、家庭、友情、离别……众多喜怒哀乐、情感交织在一起,浇灌了读者的心田,牵引了读者的视线,薰陶了读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吧!去认识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乐哩!
《诗经》读后感12第一次读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被他短小精致的诗句所吸引.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13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
作者心心念念的这件“绿衣”,应该是亡妻生前所穿之物,因此他触物生情,想念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妻子。通过重章叠句的表述,表现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用寒风凄凉来表达心境之凄凉,表现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剧:你为我织造的衣服仍然在身,可那个为我加衣的人,你在哪里啊?
这种睹物思人的写法为后世同类型的诗作广泛借鉴,最出名的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这首词也是触景生情,只不过是梦中所见而已。他想念亡妻,不是写缠绵悱恻,不是抒发呜呼哀哉,反而写的是“千里孤坟”,是“明月夜,短松冈”,通过那月夜下唯有青松作伴的孤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景象,远比直接抒发情感要动人得多。全词中的感情都是内敛的,不话凄凉,无言相述,但那真实的、强烈的情感是根本不需要任何言语而能直接击碎人心的。尤其是上阙收尾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对应下阙开头的“小轩窗,正梳妆”,那种时空错乱的幻象更加让人唏嘘和悲痛。
《诗经》读后感1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读后感15蒹葭大概是离爱情最近的草了。那些诗词曲调是如何忧伤地在锦瑟无端五十弦里流淌了千年,那些依依的情愫,霏霏的愁思,是如何在浔阳桥头缠绵了千年?把目光抛进朦胧的水雾中,寻访那在水一方的婉约伊人。
在荻花弥漫的深秋,她就站在大片的芦苇里,巧兮倩兮,温柔委婉。只一抬眼,就寻到了那个隐约的身影。水气氤氲,我看不清她的容貌。一条河,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我在这边,你在那头,河水惆怅地流过,我们就这样对视着整章的《秦风》。一种草,是世上最忧伤的心事,我望过你抚过的获苇,我抚过你望过的芦花,我经过你经过的温柔。蒹葭在爱情里等待了千年,等不回一个对视的瞬间。
那些君子,那些伊人,那些在河岸对望了千年的爱情的萌芽。你回头,你转身,你蹙眉,你轻笑;我呆立,我痴望,我失神,我看到你转身走出我的视线。获花飞荡,你的身影隐于蒹葭之后,水袖残留在《诗经》泛黄的扉页上。
秦国的风流浪了千年,白露在风中结成了寒霜。传说中的伊人,在梦的一方。
又何必提袖掩面,月隐青山,你的身姿早已模糊,抛进水雾的目光,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季节,垂钓出一生的思念。
我打开《诗经》的封面,牵出一串悠长的获花——蒹葭苍苍。